出品:新浪财经创投Plus
编辑整理:shu
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,12月国内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704起融资事件,同比、环比分别增长8.1%、61.1%;披露总融资额高达1047.37亿元,较2023年12月微降7.4%,与11月相比显著提升89.2%。受多笔超额融资事件影响,本月平均单笔融资额约为1.49亿元,是年内仅次于3月的第二个小高峰。
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,围绕其投资节奏、阶段、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。
合成生物、新材料产业基金合募37亿 超六成被投项目处于早期阶段
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,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下文简称:深创投)是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,目前管理资本规模超4700亿元。
2024年截至12月,深创投共登记备案了7只基金,注册出资额高达106.263亿元。其中,社保基金湾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(深圳)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总规模51亿元,唯一的出资方LP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,持股98.0392%,深创投作为基金管理人持有约1.9608%的股份。
公开报道显示,该基金将立足深圳市,辐射粤港澳大湾区,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,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布局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并非全国社保基金首次成立区域性专项基金,此前50亿元的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和50亿元的长三角创新专项基金,管理机构分别为君联资本和IDG资本。
另外两只募资额超10亿元的基金分别为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和深圳市红土新材料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。前者是深圳“20+8”产业基金群中第一批成立的产业基金之一,也是深圳市第一只合成生物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,15亿元资金规模将围绕合成生物细分领域、上游产业企业和应用领域内生物集成企业展开投资;后者机构投资方LP包括深圳市引导基金、宝安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、光明新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等市级和区级国有出资平台,基金总规模共22亿元,有望整合市场资源、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。
统计区间内,深创投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13起,虽然与11月相比增长44.4%,但与2023年12月相比仅恢复了65%。往期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深创投的投资节奏逐步放缓,5月投资事件数一度低至2起。低迷的状态直至第四季度才有明显改善,单季出手次数和5-9月投资事件数总和相当。
从投资阶段来看,深创投坚持“投早”,本月参投处于A轮和天使轮阶段的项目,约占比61.5%。其中,中国旭阳集团旗下的化工企业“沧州旭阳化工”获得深创投8亿元独家战略投资,约6.32亿元将计入公司注册股本,1.68亿元将计入资本储备。从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,先进制造依旧是重金投入领域,六成获投公司为集成电路领域企业。
参与吉盛微首轮股权融资 解决半导体零部件“卡脖子”问题
半导体零部件厂商“吉盛微”宣布获得首轮股权融资,由中芯聚源、深创投、广州金控、无锡创投、定航资本、盛世投资等12家机构联合参投。
成立于2023年,吉盛微的前身是盛吉盛精密技术(宁波)有限公司碳化硅事业部,主要从事半导体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研发和生产,致力于实现石英、硅和碳化硅等多种“卡脖子”关键零部件及耗材的国产自主可控。
公司在浙江绍兴、宁波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,厂房面积超4.7万平方米。2023年12月,吉盛微碳化硅制造基地在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正式投产,前期投资共15亿元,厂房面积为1.6万平方米。预计该基地2027年可达产,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